醫院病理科是疾病診斷(尤其是腫瘤診斷)的“金標準”核心科室,其規劃需以流程高效性、生物安全防護、診斷準確性為核心,兼顧標本全流程管理、化學安全及人性化需求,同時滿足行業規范與醫院感染控制要求。
一、功能分區:按標本流程“單向閉環”劃分(參考)
病理科核心流程為“標本接收→處理→診斷→歸檔”,需按“清潔區-半污染區-污染區”梯度劃分區域,確保人流、物流(標本、試劑、廢物)單向流動,避免交叉污染。
1.污染區
①標本接收 / 登記室
接收臨床送檢標本,編號、登記、初步固定。
風險等級:高
設標本傳遞窗,配備非手動洗手池、消毒設施;通風為微負壓。
②取材室(含標本儲存區)
標本取材、稱重、描述,剩余標本暫存。
風險等級:高
負壓環境(相對于相鄰區域壓差≥10Pa);取材臺帶強力排風;設標本固定液回收 / 消毒池。
③細胞學制片室
脫落細胞、穿刺細胞的涂片、固定、染色。
風險等級:中高
通風良好,配備生物安全柜;設廢液收集裝置。
2.技術區(半污染)
①組織脫水 / 包埋區
組織標本脫水、透明、浸蠟、包埋成蠟塊。
風險等級:中
擺放全自動脫水機、包埋機;需防爆,獨立排風。
②切片 / 染色區
蠟塊切片、HE 染色或特殊染色。
風險等級:中
切片機、染色機集中擺放;染色廢液需專用收集桶,防滲漏。
3.診斷區(清潔區)
病理診斷室
醫師閱片、出具診斷報告。
風險等級:低
安靜、明亮;配備多頭顯微鏡、數字化切片掃描儀。
4.輔助區
①試劑儲存室
存放甲醛、二甲苯、抗體、顯色劑等,分 “普通試劑” 與 “危險試劑”。
風險等級:中
危險試劑柜;抗體需 2-8℃冷藏或 - 20℃冷凍。
②病理檔案室
長期保存蠟塊(≥15 年)、切片(≥15 年)、病理報告(≥30 年)。
風險等級:低
恒溫恒濕(溫度 15-25℃,濕度 45%-60%);防磁、防火、防盜;采用密集架(節省空間),配備條碼追蹤系統。
③更衣 / 緩沖間
工作人員進入污染區前更衣、手消毒。
風險等級:過渡區
設一更、二更,配備感應洗手池、消毒凝膠、紫外線消毒燈。
二、生物安全與感染控制設計
1.污染區防護
負壓與通風:取材室、冰凍切片室必須為負壓,空氣單向流向污染區→排風系統;換氣次數≥12次/h,排風口設高效過濾器(HEPA),避免甲醛、病原體擴散。
消毒設施:取材臺、標本傳遞窗配備紫外線消毒燈;污染區地面/墻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劑擦拭。
標本管理:廢棄標本經10%福爾馬林固定后,按感染性廢物處理;尖銳廢物放入防刺穿專用容器。
2.化學安全管控
試劑儲存:揮發性有毒試劑存于防爆試劑柜,遠離火源;強酸強堿試劑單獨存放,防泄漏托盤。
廢氣處理:取材臺、染色機上方設局部排風罩,廢氣經活性炭吸附處理后排放。
三、空間布局與動線設計
1.流程閉環,避免交叉
物流路線:標本接收→取材→脫水→包埋→切片→染色→診斷→歸檔,形成單向閉環,避免“回頭路”。
人員動線:工作人員從清潔區入口進入,經更衣緩沖進入污染區/技術區,診斷醫師在清潔區工作,避免與標本處理人員交叉穿行。
患者/臨床對接:標本接收設對外窗口,患者取報告設獨立窗口,與內部工作區物理隔離。
2.區域面積配比(參考)
總建筑面積按醫院床位數配置:≥500床醫院病理科面積≥300㎡;≥1000床醫院≥500㎡。
核心區域面積占比:取材室(15%-20%)、技術區(20%-25%)、診斷區(15%-20%)、檔案室(10%-15%),其余為輔助及緩沖空間。
綜上,病理科規劃需以“標本流程為軸、安全防護為基、診斷效率為標”,通過科學分區、嚴格控污、智能管理,構建既能保障生物與化學安全,又能支撐精準診斷的高效工作環境。